臆想社

在去杭州的火车上
在去杭州的火车上,很无聊啊。
整理一下思绪,关于自己的设计美学

1,造型设计,感性大于理性。并不是说造型是无规律可循的,而是因为它的规律太过复杂,人的认知能力又太简单,没办法像推演算式一样准确推出最符合人们审美的造型。感性与直觉的准确度的确无法与理性的计算或是数率论的统计分析相比较。但是感性的体验却是人体自主计算后得到的结果,大脑的计算量跟整个身体的计算相比还是微乎其微的。
在设计的流程中也有这样的现象,设计在出想法的时候,就是通过感性的直觉来进行的。这时候得到的结果是多种多样的,甚至看似是无用的想法,但是这已经是身体联合大脑对于无限种设计方案进行计算分析后得到的结果。从无限种方案中选出几个接近现实的方案,这个计算量已经是人的认知或是大脑的认知无法理解的了。我们谓之灵感,其实并没有对这个现象作出解释,只是给这个现象命了个名而已。
艺术的创造跟设计相比,它的计算量更大,所以它运用的感性部分更多。

2,造型的后期,理性大于感性。造型的设计越往后推就越明确,变化的可能性就越小。这个时候理性的部分就开始大于感性部分了。因为人脑太过简单,无法理解复杂的东西(这点后面再说)所以就要求大量的细节设计遵循一定的设计规律,减少人脑负荷。这些细节的设计有时候是遵循工程规律,有时候是遵循品牌的设计美学。这个阶段就会要求设计师掌握更多的理性知识来进行细化设计。普通的产品设计也遵循这个规律,只是在产品设计的流程中后面部分的比重更大一些。

3.人脑是个笨鸡蛋。人的认知有局限,对美的判断也是有局限的。太简单的造型会让人脑觉得无聊,太复杂的它又会理解不了。关于简单和复杂的区别,本人还在探索之中。就一个物品来说,cmf,加工工艺,使用流程等,都在复杂的评价选项里面,但是具体哪一项对人脑的影响是多大?还需要视具体情况,具体人脑的认知以及人脑所存储信息的种类先后顺序等做具体分析。
拿洛可可来说,极繁复的设计,这是因为中世纪的人脑接触了太多简单粗陋的设计,这些简单的东西只能填满脑子空间的很小的一部分,到了洛可可,巴洛克时代,脑子空的空间已经足够大了,也积聚了大量的计算空间来接受这样复杂的设计。至于后面的现代主义,则是因为大脑的脑容量又不够用了。
上面是纵向分析,从横向来说,如姹寂美学和民族风的设计相比较,姹寂美学在于突出物品的质感,岁月感。名族风则是突出其繁复,绚丽的特征。两者都存在了很久,排除别的小的因素来说,是因为它们两者都是刚好满足了脑子的审美需求。姹寂对形色做了简化处理,民族风则运用调和的手法对设计进行简化,比如用色纯粹但是会把色块缩小,运用具有同一诉求的文化寓意。二者的美学都是有所突出,有所简化,并会随时代变化适当改变自己的美学元素比例来实现长久存在的。
话说存在即合理就是这样,一个脑子认为一个东西美丽一定是因为这东西刚好符合了它的认知水品。

4,关于丑,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是丑的,即使是罪恶也是美丽的。单从主流的设计美学发展历程就能看出来了,生存设计,洛可可,工艺美术,新艺术,立体主义,结构主义,未来派,达达主义,现代,后现代这些运动流派放在一起足够证明这一点了。借用上面的观点也可以顺利推出,没有不美的,只有不符合人脑认知的。

5,如何造出美的东西,一是把简单的变复杂,二是把复杂的变简单。两个都不好搞因为会存在很多误区,比如给你一张白纸,如何把它变复杂呢,在上面画一幅画,折成小船,剪个骷髅,这些看似是把纸变复杂了,但其实这种复杂远不及人脑的审美需要,这些处理手法太简单,只是两个简单的东西放在一起了而已。这种结果称为复杂的单调更合适一点。但是如果给你一张纸,你让它能变成一打钱,就不一样了,无论是过程,还是给人脑带去的情绪体验都是相对复杂的。会更加符合人脑的审美。把复杂的变简洁,也需要注意这点,切勿把复杂的变单调了,或是变的更加复杂了。

6.我靠,到站了。

评论(4)